会员中心
登录/注册

当前,处在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风险泛化的双重背景下,如何科学地汲取民意、有效地吸纳民智,促进社会公众理性、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,已经成为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。探寻新型地方智库的实践“场域”与实践路径,对于促进新型地方智库充分参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。

 

一、新时代建设新型地方智库的重大意义

 

地方智库可以比较全面和高效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,并从专业技术的视角进行分析处理,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说明,这对改善公共决策的质量、提升地方治理的效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盘活和吸纳社会智力资源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挑战的需要。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的关键节点。以专业技术见长的智库对优化地方治理具有重要价值,它不仅可以降低决策主体信息收集和利益整合的成本,而且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方案设计和评估方面的技术支持,为地方治理有效应对挑战提供智力支持。

 

建设新型地方智库是政府治道变革的必然趋势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,对于进一步发挥智库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设定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型智库建设成为“新常态”,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生产也将成为各路智库、机构与研究者们“推销”各自改革方案的隐形赛场。

 

建设高精尖的新型智库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中央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战略布局的调整,地方政府开始围绕解决和改善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。建设高精尖的地方新型智库,通过提升地方政府准确、全面地界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,科学而有针对性地破解这些改革和发展难题,更好地促进地方治理效能的提升显然是重要的保障性力量。

 

二、新型地方智库的实践“场域”:参与地方治理的事务领域

 

智库是“政策社群”中的基本主体,它必须要在这种社群关系网络中定位自己的功能,并合理地选择行动策略。

基于关系的活动“场域”。法国学者布迪厄提出“场域”的概念,用以描述特定社会主体在具体的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行动结构。以智库为纽带的关系网络可以将公共决策权威、普通社会公众、社会组织、市场主体等有序地衔接起来。因此,从地方治理的关系网络来看,智库可以成为网络的构筑者、维系者和功能促进者。

 

基于政策过程的活动“场域”。美国公共政策理论家安德森认为,政策过程包括问题形成与议程设置、政策规划、政策采纳、政策执行、政策评估等活动。因此,现代智库的活动要沿循这一政策发展的脉络展开。具体而言,智库知识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通过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关照,能够为决策主体确认政策问题,提供专业的技术分析。二是引导社会公众舆论,有效地引导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识,促进利益整合,推进政策议程的设定。三是进行决策方案的设计、论证和优化,影响决策者的方案优选。四是通过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,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,进而对新一轮的政策过程产生持续性的影响。五是渗透进社会公共舆论的“场域”之中,能够有效地生产和传播政策思想。

 

基于参与治理的活动“场域”。从当前我国政府的实践来看,智库参与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技术路径:一是以智囊团或特约专家的身份进入决策中枢系统。二是以普通主体的身份常规化地参与政府公共事务,并影响政策制定和评估等活动。三是参与官方主体的一般性研究课题的招标、专项课题的委托,以及官方主持下的攻关项目。四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研究报告,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,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活动。

 

三、新型地方智库参与地方治理的发展路径

 

当前我国地方智库对地方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还比较弱,参与的形式和实践的载体尚需要进一步优化。

实现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两条参与路径的互动与融合。在民主政治的背景下,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的发展应该要并行不悖。特别是在政策生产过程中应该将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两种路径有效对接起来,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智力资源优势,提升利益表达与整合的效率和水平。

 

科学地平衡地方智库专业功能与社会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。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、努力创新公众参与的形式和实践载体、不断优化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,大力提升多元主体(特别是普通社会公众)的参与水平;要使智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传导至社会公众,就要积极地为促进公民参与提供知识支持;建立常规化的民意收集、跟踪、研判机制,充分汲取社会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,并且融入智库自身的知识生产中。

 

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新型智库运行的实践机制。不断扩展智库进行知识生产和参与地方治理过程的空间,这是建设新型特色地方智库的基础工程。首先,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机制,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智库研究的实践转化效率。其次,积极探索更加积极、有效地发挥思想引导和国际交流功能的路径。再次,作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,我们还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,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“旋转门”机制,打通智库人才与党政机关实践型人才流转的通道,实现两个区间内治国人才的自由流动,以此为智库提供持续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。

(作者:卢佳 邵海亚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五台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;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、健康江苏研究院研究员;文章来源:新华日报)

 

夯实实践“场域”,发展新型地方智库

2023年11月2日
浏览量:0
收藏